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吕俊瑶事迹
行万里护青山绿水,觅香果助乡村振兴

——上海交通大学吕俊瑶事迹材料

吕俊瑶,女,汉族,中共党员,农业与生物学院2019级硕士。她扎根农科,利用专业所学,十余次带领实践团前往祖国各地,科技下乡,在战脱贫、促振兴最前线奉献青春力量。她曾赴云南镇沅梳理野生果树资源,发布线上名录;针对主要果品作物,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升级,农民增收显著。她也曾借助实验室技术,为多处农场打造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案,把脉绿色发展万亩良田,新增产值超3倍。发表SCI论文5篇,荣获全国农科学子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交大年度人物等称号,牵头项目获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创青春”全国铜奖等荣誉。

“我是一名农科学子,对我而言,扎根土地不只是一腔热血,更是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入学之初吕俊瑶便听说,全上海只有交大有农学院。六年间,她充分扎根这片专业沃土,去森林泥潭做实验,在田间地头写文章,不断探寻着用科研成果服务三农的发展之路。她始终认为,“保持接地气,研究才更有意义,才能真正为我国乡村振兴增砖添瓦出一份力”。

一、科创为方,香果馥郁助力乡村振兴

镇沅,一个位于云南西南部大山上的少数民族县。新中国的解放,使其实现了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跨越,曾经这里生产力低下、发展水平落后。近年来,镇沅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在2019年实现了全面脱贫。但当地产业结构单一,水果作为骨干产业逐渐出现了瓶颈。

于是去年暑假,吕俊瑶与果树学团队一起前往当地,翻越哀牢和无量两座大山,登顶三千米高峰,跋山涉水五百里,采集野生果树种质资源,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走访了多处种植加工基地,与产业链各环节及脱贫农户开展深入交流。

调研发现,当地大量野生资源缺乏开发利用,且现有水果产业升级空间巨大。于是她与团队运用专业知识,提出针对性的交大方案。梳理了野生果树品种,形成涵盖46种种质的资源名录,并发布线上平台,为当地名特优种的开发提供参考。编写了《柑橘栽培管理》等三份手册,为果业发展提供专业而详细的技术指导。带去了高产、质优、深受市场青睐的葡萄、柑橘等水果的新品种,直接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以科研实践扶贫,助力果业增收。吕俊瑶代表团队受到了上海市教育电视台、上海日报的采访,有机会与两会代表座谈。在与他们的交谈过程中,吕俊瑶更坚定了将该项目继续深入的信心与决心。

脱贫攻坚战看似画上句点,但防止返贫依旧任重道远。今年夏天,吕俊瑶还将与学科专家们重返云南,推广晚熟芒果种植,并于香格里拉高山寒冷地区,对严重的冻害问题提供针对性农技指导。这次不仅要解决果实本身的瓶颈,还将进一步发掘自然馈赠的资源,如推动优良嫁接砧木资源的种植与市场化,解决良种苗木繁育问题,为云南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从助力滇南到辐射整个西南。

在校六年,这是她的第十次社会实践了。她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用所学解决所需、践行知行合一,应是农生学子届届相传的行动基因。农业生产销售、果蔬种质资源、食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她对多个脱贫攻坚关键议题建言献策10余万字、得到政府批示3次,以专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获评全国农科学子先进工作者、市先进个人等多项称号,也带领团队获得“知行杯”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奖励。

二、荒林探微,守护深呼吸里美丽乡村

坚持扎根土地,助力乡村振兴,这源于她强烈的使命责任感,也是她选择了来到农生学院读生态学专业的理由。“地球不在乎,我们要在乎,也只有我们会在乎”,课上老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吕俊瑶,让她想要为生态环保事业做一份贡献。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责任重大,更要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来践行。为了进行野外观测,吕俊瑶每月定期前往崇明荒无人烟的生态林中,在野外站房守一整个日夜,从未叫过一声苦。同时,当她发现科研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后,她开始向大众的普及生态常识,参与上海电台科普节目录制,让生态保护的意识走进千家万户。

凭借这份责任感与出色的能力,她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过去两年里,她发表SCI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绩点位列年级第一,获评国家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她的研究结果切实可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描绘蓝天白云,守护美丽乡村。

三、变废为宝,把脉青山绿水沃土良田

科研之路已然起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永不止步。伴随着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乡村的逐步建设,农业废弃物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目前农场普遍存在种养失衡,难以自行处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痛点,吕俊瑶找到自己的导师,希望能够利用课题组现有技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通过前期访谈调研,吕俊瑶和团队成员一起,与松江的五户家庭农场达成了合作意向。每月前往12块水稻田样地,采集三层深度的土壤、水稻作物以及沼液样品带回实验室,对其进行养分数据等多项指标的测定。同时还会定期与农户沟通,详细记录下他们的播种、灌溉、施肥习惯,以及过往投入、产量等数据,作为测算基础。之后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反馈给农户种养结构及施肥比例的调整方案。并持续跟进调整后的效果,不断重复采样-实验-模型计算这一过程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最佳投入产出比。三年间,万亩良田新增产值超3倍,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收共赢。在导师的帮助下,他们总结形成了一套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整体解决方案,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并连续两年参加顶级双创比赛,两次获得“互联网+”上海市银奖,“创青春”获得全国铜奖。

水稻田并不好走,通常需要几个人相互配合才不会深陷泥潭中,五米可能就得耗一分钟,水稻茎秆造成的皮肤红肿,几天不能消散也是常态。即使这样,被问到是否后悔选择了这个专业方向,她依旧回答说:“我不后悔,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我希望能在森林田野中做更多的科学研究,让祖国乡村的环境更加美好。”

新时代农科学子责任重大,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党员,吕俊瑶在一次次尝试中,探索出了将专业知识融入三农中的实践发展之路,在一段段经历中,深刻了用科研成果服务土地的心。如今,站在发展新起点,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正需要许许多多如吕俊瑶一样的农科人,知行合一守初心,扎根田野做研究,为全面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