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吴玉婷事迹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吴玉婷个人事迹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当大家都在为日益增长的确诊病例担忧时,她也不幸地加入了确诊患者的队伍。
她,变成了电视里的“他们”
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她乘火车前往武汉,进行了为期28天的学习之旅。这本该圆满的旅程却于2020年1月21日被迫叫停。电视上,手机上被实时更新的确诊病例填得满满当当。当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时,为时已晚。武汉封城的前一天,指尖疯狂地点击手机屏幕,一个劲儿地抢火车票,好像将自己所有的筹码都押在这张火车票上。归,虽不能完全将她和病毒脱开关系;但留,必然意味着她将面临无数个未知。疫情防控的未知,武汉解封的未知,基本生活如何解决的未知。这个第一次感受到被上天眷顾的孩子,抢上了火车票,返回重庆。
你见过封城前一晚的武汉吗?她见过。你见过武昌火车站人满为患的样子吗?她见过。这注定也是她和你们的不同之处。但你们和她共同见证的是,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迅速做出决策,封锁武汉以防止病毒扩散;如何动员四方,让各省支援武汉;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中国从泥潭里救出,用不到半年的时间,顺利打开后疫情时代的大门。
武汉返渝后,她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遵循党的领导,主动进行了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即便如此,对疫情毫不留情的基层工作人员秉承着对居民负责的心,建议她到医院集中隔离。自此,她便踏上了“抗”疫之路。
在集中隔离的酒店里,工作人员都被保护在防护服里,护目镜下,和电视上的他们一模一样,当时心里还幻想着,希望被他们照顾的她不会和电视里的他们一模一样,但有的时候想象总会被现实狠狠地击垮。夜里,她发烧了。她知道在这特殊时期发烧意味着什么。即便结果是可怕的,但为了防止自己作为一个传播源将病毒扩散,为了让全市能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她立马将自己的情况上报工作人员。她被连夜送去了定点医院。
特定的电梯,特定的房间,特定的用具,以及特定的拭子,她从未想过这些在电视上见过的物品会一一地从她眼前闪过。即使已经被关在了一个狭小的隔离病房里,她还在对自己说:“结果没出来之前一切都还不是定局。”那个下午,比以往更安静。但这寂静很快就被呼叫铃打破。呼叫器那头的声音如此地沉重:“ 妹妹,你收拾一下东西,一会有车来接你去市卫中心接受集中治疗。”
2020年1月31日她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自此,她变成了电视上的他们。她并没有将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家人,因为她明白,一旦消息传开了,家人们会收到所有的冷眼、排斥和歧视。但纸总包不住火。家人打来的电话她不敢接,因为她觉得自己愧对于家人,她更怕歇斯底里的哭声让家人担心。
她,在疫情中认识了新的自己
在一天仅有十分钟阳光可以照进来的房间里,住着她和一位阿姨。阿姨的病情较之严重。她们俩,各自洗漱,各自吃饭,各自睡觉。每天的生活像是被复制,唯一不同的就只是清洁病房的医护人员和房间里弥漫着的不同浓度的消毒水味。阿姨整天抱怨病房里充斥着的刺鼻的消毒水味,而她却毫无反应。因为病毒让她短暂性地失去了嗅觉。从护士那拿到一桶蕃茄味泡面的阿姨像泡在蜜罐里的孩子一样开心了一天,她依然毫无反应。因为对于失去味觉的她来说,吃什么都像在咀嚼树皮。她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仅有触觉是有效的。唯一能让她们俩感兴趣的就是今天有没有轮到自己做核酸检测。
一次意外让她醒悟。阿姨在离出院还有一步之遥时被检测出阳性,这对于已经准备好出院的阿姨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当天晚上开始大声呼叫医护人员,说自己快要不行了。医护人员赶紧冲到病房。各种各样的管子将阿姨和仪器连接在一起,吸氧器,氧饱和度仪器被医生实时监控。那一晚,她感到极度的害怕,心里异常的紧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哪一天也躺在床上,周围也被医护人员围一圈。那一晚,她见过凌晨两点医护人员工作的身影;听过凌晨四点隔壁病房上六七十岁老人的哭声。
在她快要向病毒投降的那一刻,她被辅导员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和国家。
那晚后,她除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还承担起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疏导同房病友。每天早上,她们定时起床,一起吃早餐。早餐后,她开始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随后,带着阿姨练习八段锦、广播体操。每次锻炼的过程中都有医护人员路过,并给她们竖起大拇指。下午,她们轮流打扫病房,这原本是医护人员的工作,但她们考虑到医护人员较大的工作量,便商讨着自己进行打扫。每周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被安排到CT检查,因为她们可以出去见见阳光,出去走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出去见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那些在别人眼里看似很平常,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在她们眼里却显得特别珍贵。
但在医院治疗的第二十八天,她的身体和情绪也开始与心相背。经历了三次阴性和疑似,再加上病友早已出院的情况下,她感觉自己的情绪很难得到控制,自己内心很想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实际上她不行。在医院已经接近一个月,一直被禁足在几平米的小房间,看不到阳光,看不到天空,看不到外面世界的一切。那时,感觉视线模糊,她极力想看清这个忙碌的隔离病区,但她不能。尝试用瑜伽冥想的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但不奏效。视线模糊,心情浮躁,头脑昏沉,这是她第一次感到这么难受,这么无助。和医护人员及心理咨询师沟通也没效果,最后她只能强行让自己像一块木板一样僵硬地躺在床上,一个小时后,情况才慢慢得到缓解。庆幸的是她的身体并没有让精神折磨太久。当天她达到了出院标准,次日即可转入户籍所在地的医院进行医学隔离。
她,被护士姐姐们称为“院宠”
转入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后,她感觉到了自己在抗疫路上举步维艰得到了一点效果,便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当她在呼叫器中听到护士们心痛地说“又来了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时,她并没有为自己确诊感到伤心,反而为自己在之前一个多月的隔离生活学会的自强感到高兴。当晚,护士姐姐就给她送去了关怀,并叮嘱她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
每天早起练习口语、做模拟试题为专四做准备,还要定时练习八段锦以强身健体。她本以为自己的隔离观察期在14天后会如期结束,但现实又狠狠地给了她一拳。在期间的一次核酸检测中,她的核酸检测报告又从阴变成了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心情,因为她庆幸这种检测结果是在出院前检测出来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隔离在医院里并没有让她觉得和院外有什么区别,反而还多了很多关怀。
疫情慢慢地得到控制,线上的课程也得到恢复。她勤奋学习的背影深深被护士站的十位医护人员记录了下来。3月8日她收到一封来自护士姐姐的信,信中说道:“在特殊的时期你没有浮躁,而是静心地认真学习,这种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国之殇时,你践行着一名大学生应该做的事。”她用实际行动给医务人员证实,在你们投身一线的时候,新一代青年也在悄悄地崛起!
出院时,她得到了特殊的关怀。电梯口站着的是抱着鲜花的八位医护人员,花束里藏着的信说道:“亲爱的,可爱的婷婷妹妹,看着你坚强的对抗病毒,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我们所有的护士姐姐们都很心疼你。在你住院的这段时间,我们每天牵挂你成为了习惯,每天在监控里看着你微笑,是我们这一天工作的动力。你笑,我们就笑。你难受,我们也难受。你主宰了我们所有人的情绪,我们会一直想着你的。今后太阳升起的每一天,都会有我们的祝福陪伴你,直到永远。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们默默的祝福,有月光洒向地球的时候就有我们默默的祈祷。流星划过的刹那我们许个愿:祝愿你健康快乐每一天。”信里是医护人员对她积极乐观态度的赞赏,对她勤奋刻苦精神的肯定。
在区一院的时间虽只有二十几天,但却承载着她二十岁最难忘的记忆。出院时,她能通过识别眼部准确地辨认出护目镜下,口罩后,防护衣里的每一个医护人员。在“512国际护士节”上,以她为原型的舞台剧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上演。7月1日召开的“建党99周年暨表彰大会”上,她的个人自强事迹出现在了护士长的发言稿中。
疫情期间,一个躲在医院里,但也不忘班长职责的她,时刻提醒同学们减少出行,出门戴口罩。每天在群里进行疫情信息填报接龙,并按时上交学院需要填写的表格。
她,在后疫情时代为党效劳、积极抗疫
在疫情中她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疫情才能得到有效且较为全面的控制。这点激励着她不断向党靠拢。2020年7月她正式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所在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她的工作主要是筹备党史活动、整理抗疫志愿者名单和日常的党组织关系转接资料整理。实习期间,她不断学习党史知识以武装自己,认真研读了《中国共产党重要党内法规学习汇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重要书籍。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让她印象最深刻、深有体会的一项任务,则是整理疫情期间奔赴一线的抗疫志愿者材料,并向他们送上重庆市政府的慰问信。每天需要确认数以百计的志愿者身份信息。数以万计的数字在眼前过了一遍又一遍。主任叮嘱她不用急,可以慢慢来。但内心一股急于感恩的力量一直推着她向前走。每晚,那栋大厦总有一盏到晚上十点都还未熄灭的灯,灯下是她忙绿的身影。
当然,她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抗疫。住院期间她一共抽了58管血。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的她,听到康复患者的血液对病毒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时,便奋不顾身地前往定点医院,参与其中。同时,她还参加了西南医院的康复体能训练,为医院提供自己的运动轨迹、运动方式并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很多人不愿接受类似的检查和体能康复观察,但她不同。她认为这是一种回馈社会、感恩社会的方式。
二十岁,让她将“自强”刻在骨子里,让她对“新青年”有了更全面的领悟,让她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病魔带给她的并不是痛苦与折磨,而是将她魔法性地变成一个乐观、自强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