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孙华锋事迹
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

孙华锋同学自2010年本科毕业,自主创业,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有着近十年的设计实践经验。为了个人的实现学术理想,于2019年考入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一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至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成绩综测保持年级排名第一,2020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年度人物。在人文社科领域发表设计学专业论文4篇于北大核心期刊,主持参与省级课题2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申请国家专利8项,已授权7项,以第一负责人身份获得12项竞赛奖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队参与的《非遗品牌化助力东西部协作助力精准扶贫》在2020年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国家级铜奖和浙江省特等奖。在2021年获得第七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以设计服务社会。

(一)传承中国非遗手工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非遗手工艺是最有温度的传统文化媒介,但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土壤。为了让更多人可以领略中国这一璀璨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组织团队首先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乌镇竹编为核心,对其进行设计赋能,开展了“非遗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与其传承人一起进行非遗手工艺市场化实践探索。通过“高校团队”+“竹编匠人”的模式,从非遗品牌化、技艺课程化、产品体验化、设计多元化和文旅融合化五个方面对传统竹编进行设计转化,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实现活态传承;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多维销售、推广,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和商业价值,形成助力产业发展的“非遗赋能模式”。先后设计了30余款满足现代审美需求的竹编文创产品;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开发3大系列竹编体验材料包;为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开发了4类竹编课程体系。通过设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助推“产学研”融合发展。

(二)东西部协作,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发展:2017年国务院颁布《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贵州是中国的非遗大省,黔东南州被称为中国活态人文与手艺之州,与其落后的经济状况相对应的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团队借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致力于将“乌镇竹编”的品牌化路径转移到贵州黔东南州,分别在尚未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三穗县和榕江县进行设计扶贫实践。在黔东南州的首府凯里市,孙华锋同学作为团队负责人与扶贫办领导进行深入沟通,扶贫办领导在会上提出黔东南当地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如何解决他们的在地就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黔东南拥有着丰富的竹材资源,其中三穗县在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的竹编文化艺术之乡”。团队在前期浙江乌镇竹编市场化取得较好成果的基础上,将“五化”赋能模式成功转移到黔东南州,赋能经济落后地区、助力产业升级。

(三)非遗品牌化,助力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孙华锋同学带领团队来到黔东南州三穗县。“三穗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的文化名片,孙华锋同学在保有传统非遗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商业思维,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为其打造了非遗生活家居品牌“知布知竹”,并无偿授权给非遗传承人、州政协委员、巾帼扶贫标兵杨杜娟使用,通过品牌化的构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留守劳动力的订单及收入。团队与杨杜娟进行深入合作,建立贵州省三穗县竹编文化研究及产业化人才基地,获得60万元建设经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对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非遗竹编产品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在地就业;培训结课后,和妇联主席一起向受帮扶的贫困户分级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发起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培养更多竹编匠人,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同时助力竹编技艺的活态传承;开发线上线下系列课程体系及竹编文创产品,推动竹编产业的商业模式由“卖产品”向“卖体验”转变,实现了非遗竹编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框架下,形成能够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文创产业链。团队从2018年开始深耕贫困地区,三穗县于2019年实现成功脱贫。

2020年孙华锋带领团队深入当时尚未脱贫的榕江县,开展一系列助贫工作。与当地广电文旅局签订了文创设计帮扶协议;入驻千匠百艺扶贫车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授课指导;与在地企业“月亮故乡”合作,以蓝染、蕨编、蜡染和刺绣等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为核心,设计转化扶贫订单。团队遵循科学扶贫路径,首先从政治环境、经济产业、民俗文化等不同角度,深度挖掘该地内部经济文化资源要素;其次,通过政府、市场、企业、设计师、手工匠人和在地剩余劳动力多个层面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探析传统手工艺创新性发展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在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采用B2B、B2C和B2G三种商业运营模式,按照“企业+扶贫基地+剩余劳动力生产+统一购销”的线下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产品销售,构建产销一体化的销售链条。与东部地区的企业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文创产品代销合作协议,和杭州三所学校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文创产品合作协议。

在设计扶贫的同时,通过高校跨专业合作,开展“非遗进课堂”、“非遗传承人计划”等项目,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非遗通识教育和兴趣教育,多维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从而使得更多的人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项目取得了广大的社会关注,被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

秉行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践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的要求,积极投身横向实践,入学至今近百件设计作品被市场实际使用。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