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杨嘉怡事迹
创新守护非遗工艺,青春助力精准扶贫

——陕西师范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杨嘉怡事迹材料

杨嘉怡,女,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非遗手工艺蒲公英计划——传承中华工艺,助力精准扶贫”项目发起人。

在中国的广大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艺精湛,身怀绝技。他们用巧夺天工的双手,创造出精美绝伦的手工艺术品。但在现代信息化商品经济时代,这群人,这些瑰宝,逐渐被遗忘。

结缘非遗:商州刺绣后的温暖记忆

2017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非遗研培计划”组织了刺绣展览,这本是一次偶然的志愿服务活动。一幅五十见方的小画,让她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回忆。

其实,杨嘉怡与非遗手工艺之间的缘分开始得很早。儿时,杨嘉怡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外婆亲手制成的。不仅面料舒适还加上了色彩绚丽、花样传统的商州刺绣。外婆生病后,忘了时间,甚至忘了亲人的样子,却始终坚持要给她做一件答应好了的刺绣小旗袍,一直到外婆去世之前她都没意识到这些朴素的刺绣上蕴含着怎样深沉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这次刺绣展览恰好是让她与传统手工艺重新对话的一次机会。借此她便与多位非遗传承人交谈,了解到这项技艺的老一辈传承人群正在迅速减少,年轻一辈又因收入不稳定等多种原因对此缺乏兴趣,不少以手工艺为生的民间艺人们更是生活拮据,非遗手工艺如同日薄西山的老者,被信息时代榨去了勃勃生机。

为爱启航:“非遗文创生活馆”诞生记

她不想看到那么多精美的非遗手工艺灭绝于世!在她的心里,非遗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艺,是外婆的关切与挂念,更是一代一代人矢志不渝的传承,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如何才能挽救逐渐消失的非遗工艺呢?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对非遗工艺的热爱驱使着她马上找了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非遗困境的原因,当一位同学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解决梁家河村民买卖东西困难,想办法开设代销店,用新渠道新方法改变固有的销售模式来解决困境时,她深受启发。非遗手工艺也需要对产品的销售模式进行创新啊!那么,是否可以做一个线上代销平台,运用非遗元素开发出一款民俗性与实用性兼具的非遗文创产品呢?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了思路,说干就干,她马不停蹄地联系了有多年非遗文创经验的孙清潮老师,向孙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创意。而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非遗文创生活馆”项目诞生了。杨嘉怡团队从政府政策支持、传承人群对接、大众消费特点等不同角度对项目内容进行细致思考、积极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非遗创新初次实践,在“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陕西省铜奖、校赛二等奖。但她们并未止步于此,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公益扶贫:用青春力量唤醒竹纱灯之美

2018年6月,杨嘉怡组织伙伴们参加了陕西岚皋“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项目的考察实践。陕西岚皋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扶贫点。她走进岚皋山河,走进群众的生活,深入了解当地以刺绣、藤编为主的非遗技艺发展情况。

当发现传承几百年的安康竹纱灯制作工艺如今只剩一家还在传承时,她迅速组织成员讨论并前往实地考察。当问到传承人一直坚持至今的原因时,传承人朱保强说:“这是责任,说大一点,作为非遗传承人,是在替国家和民族保存文化技艺。说小一点,作为朱家竹纱灯的六代传人,不能让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的手艺,在自己手里断了。”老人的回答让她震撼,更让她再次肯定自己的选择,同时她也意识到非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无法被简单的代销模式解决,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可持续的方案。

当看到在矿难中不幸双腿高位截瘫的曾永方学习藤编工艺,用双手重新拥抱新生活时,她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我自己就是国家级贫困县长大的孩子,贫穷不是我们赢得别人同情的资本,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改善生活。不管是从传承发扬的角度,还是从扶贫的角度,‘非遗扶贫’确实是个好主意!” 要想让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必须先着眼于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必须进入市场,进入大众生活,通过整合资源来汇聚更多力量。那一刻,她默默下定决心,决心投身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非遗手工艺助力精准扶贫,惠及千家万户。要用青春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创新唤醒非遗的魅力。

非遗传承:让“蒲公英”飞往五湖四海

同年十月,陕西师范大学“非遗手工艺蒲公英计划”——一个运用“互联网+非遗+扶贫”的模式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非遗传承的项目启动了。该项目以非遗手工艺培训为核心,通过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推动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让手艺人借助其自身技艺返乡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让非遗技艺如同蒲公英一样有着蓬勃生机,广泛而持久的传承下去,同时为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带去希望。

“蒲公英计划”是她与伙伴们近一年来汗水的结晶。一次次的实地考察,让她对非遗的喜爱不断积累,沉淀;一次次答辩,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一次次完善,让“蒲公英计划”羽翼渐丰,真正成为一个能助力扶贫的项目。

终于,在“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项目获得国赛铜奖、陕西省金奖,并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陕西师范大学培训班”进行对接,同56位陕西非遗手工艺传承人进行签约合作,现已在陕西岚皋杨家院子开设试点,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36人。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商南县等新的5个试点正在逐步展开。同时,杨嘉怡还与成员们立项了勤助科研项目,在省级期刊《百花》2018年第12期上发表了文章《安康竹纱灯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弥补竹纱灯的研究空白,为其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2018年11月,“非遗手工艺蒲公英计划”项目顺利入驻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继续投身非遗发展与文化扶贫的工作。两年来,4人的小团队更是发展成了有26名成员的大团队。在蒲公英计划的实施中,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那些濒危的非遗工艺,越来越多乡村贫困人口开始通过非遗手工艺改善生活,非遗的文创产品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通过互联网走向五湖四海。

小小的“蒲公英”带着非遗传承与公益扶贫的愿景还将继续飞往更辽阔的远方,杨嘉怡的非遗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坚定、刻苦、阳光、自信的她定将继续用心守护非遗工艺,在广阔人生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