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徐加廷事迹
自强不息的纳米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年度人物候选人徐加廷事迹材料

徐加廷,男,汉族,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纳米诊疗材料。

2017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至2018年连续两次获得工信创新一等奖学金;2019年获工信创新特等奖学金;2019年获黑龙江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自强不息 孜孜以求追梦

徐加廷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为了实现做科学研究的理想,2010年8月,他从安徽不远千里来到北国冰城哈尔滨求学。刚进入大学,他就立志考研,并于2014年顺利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于2015年取得硕博连读资格,跟随杨飘萍教授从事稀土发光纳米诊疗材料方面的研究。2016年至今短短的3年中,他共发表SCI论文34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IF)为105.252。IF>10的论文3篇,IF>8的论文7篇,高被引论文1篇(Google被引118次)。另外,他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

然而回首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刚开始接触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内心非常排斥。一方面,研究方向比较偏,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纳米材料肉眼不可见,他对自己做的材料没有直观上的感受,所以觉得做的东西太抽象而内心挣扎。然而,很快他就明白了,万事开头难;另外,纳米科学属于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钻研进去可以大有作为。整理完思绪,他开始从零起步学习稀土发光方面的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他从中文文献入门,接着阅读综述文章,他用手机一个一个查出专业词汇并标注。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没过多久,他就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发光的研究论文。他把文献阅读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只要有新文献推送,他都要看完再睡觉,正是这股钻研精神促使他经常看文献看到深夜;早上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也是阅读本领域更新的论文。

长期积累下来,他对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研究动向有了全面、及时且准确的把握。每一个创新的想法都来之不易,让自己的想法经过实验验证并最终形成论文被发表更是困难重重。一开始,论文投稿总是被拒,这对他信心的打击非常大。然而,永不服输的性格使得他从未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被拒说明自己做得不够好。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徐加廷不再惧怕拒稿,而是从论文的语言,到绘图,再到整体的布局反复琢磨,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然后再投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博一年多以后,徐加廷终于进入状态。他本人学术思维活跃,在课题组内经常帮助他人。在参与发表的34篇SCI论文中,除了1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外,他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6篇和二区论文1篇。目前,他发表的论文Google总被引次数已经超过550次,H因子为12。根据他的创新研究成果,他所在课题组已经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展开了研究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论文,目前处于在投阶段。

勇于创新 助力纳米诊疗

一朝做纳米,终生纳米人。在科技强国的大势下,徐加廷进入纳米诊疗这个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希望能为推进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应用略尽绵薄之力。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近些年,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了抗癌专家们的关注。为了实现有效的上转换光动力治疗,徐加廷在染料敏化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上担载了两种光敏剂。这种纳米体系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高效地产生单线态氧,最终实现了有效的肿瘤抑制。该研究体系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陈冠英教授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综述期刊Chem. Soc. Rev.上原图引用,肯定了他在染料敏化上转换光动力治疗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

另外,大多数传统的抗癌药物不能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因此,设计合成对肿瘤微环境有特异性响应的纳米药物对提高肿瘤内累积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徐加廷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以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为基础构筑肿瘤响应的智能纳米药物,在减少副作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肿瘤诊疗。他在这一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Wiley的著名期刊Adv. Funct. Mater.(IF: 13.325)上,该论文曾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张勇教授课题组和长春光机所张洪杰院士研究组在他们的论文中引用作为论据。总而言之,肿瘤与正常组织相比十分复杂且具有很多特性。根据不同特性,徐加廷深入思考不同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大胆创新,针对性地设计合成了多种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调节肿瘤的生理功能,还利用发明的纳米载体负载抗癌药物并将其精准地递送至肿瘤部位,实现了高效的肿瘤诊疗。

徐加廷做出的这些原创性成果,为设计合成肿瘤和光响应诊疗纳米试剂带来了新思路,为提高肿瘤诊疗效率做出了贡献。今年(2019年)6月毕业后他将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与陈小元教授和澳门大学代云路教授合作,继续从事纳米诊疗方面的研究。

团结奋进 携手共同进步

徐加廷深知,创新不属于个人,科研活动离不开合作。博士一年级徐加廷就带着开始带师弟师妹做实验,至今已经带了四届。新来的师弟师妹学习专业知识有困难,他就给他们授课,帮助他们打好理论基础。刚进实验室的学生总是手足无措,他就不厌其烦地讲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他还曾多次给刚进组的师弟师妹们开作图软件的入门讲座。徐加廷每有一个创新的想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验证,因此他经常带着低年级学生工作到深夜,不管是讨论学术问题还是做实验,抑或是写论文,只要有问题,他总是带着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在每一个创新点上都想极力争取领跑。在他的影响下,实验室的科研氛围十分浓厚,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徐加廷还曾多次被邀请为给组外的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每一次他都是敞开心扉,积极分享。

2017年,徐加廷参加了第九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暨国际论坛(中国,广州),会上他积极听取稀土发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和与会专家学者们交流了自己的观点。2018年8月,他参加了第二届纳米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日本,札幌)并在“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分会场作了口头报告,听众都是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所的研究生或专家学者。在会上,他积极听取国际学术大牛们的学术观点,近距离与他们进行交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作为青年党员,徐加廷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去迎接科研道路上新的挑战,为国家纳米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