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王丹阳事迹
青春在扶贫攻坚中闪光

王丹阳,女,中共党员,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学术学位1班金融专业研究生。现任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学术学位1班团支部书记,曾任重庆市团校“2019年青年大学习-青春榜样讲师团”讲师、黑龙江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书记、校团委组织建设部副部长、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4级金融1班团支部书记。

她曾获2019年度“黑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2018-2019年度重庆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2018年“脱贫攻坚·青春榜样”故事大赛决赛一等奖、渝东南片区复赛一等奖;重庆市涪陵区2018年度优秀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省、市、校级荣誉20余项。

王丹阳常说,自己就像一只追梦路上的萤火虫,力量虽小,但是飞到哪里,就让大家在哪里看见光。

一、支农走访,建设龙江,宣传“电商”新理念,制定“互联网+合作社”行动计划。

2015年7月,大一刚刚结束的王丹阳开启了第一次公益之旅。36度的盛夏,坐了近8个小时的绿皮车,她到达了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常红村,开展了“互联网+农业”助农下乡活动。当地农民普遍对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存在信息闭塞、分散经营和服务滞后等问题,为此每年很多产品滞销,“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一直困扰着老乡。老乡偷偷擦拭的眼泪就像一块石头,落在了地上,也砸在了她的心上,从那时起,“学好习、做好事”就在她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在成长中渐渐发芽。

即便烈日炎炎,王丹阳依旧背上书包,和老乡一起在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联系当地企业代表一起对相关产业分析调研。经过为期半个月的摸爬滚打,王丹阳用所学的农村金融学专业知识,为村里进行了互联网改造,并把“电商”理念带进了萝北的政企,帮其打造电商平台,为当地“远大米业”制定了大米营销方案。

从最初的摸索,到把更多的专业知识融入实践,大二的她又进步了许多。

2016年7月,王丹阳前往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参加“百所高校进白山”社会实践活动。在四道岔虫草参种植基地,看到老乡布满老茧的手颤颤巍巍的捡起烂在地里的虫草参,她想尽办法联系药材收购商,通过互联网的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线上市场,没有让老乡一年的辛苦都付诸东流。在帮助老乡达成“虫草参收购协议”的那天,她和老乡都激动的哭了。

支农的两个暑假,农民伯伯的竖起的“大拇指”,让王丹阳把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变成了日后学习的动力。

二、送教下乡,志愿西部,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基地,创立基金资助特困儿童完成学业。

从帮助农民到教育孩子,王丹阳始终如一地践行着“扶贫攻坚”的诺言。2016年起,她先后四次远赴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水平村思源实验学校、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凉塘小学支教。直到今天,王丹阳总是能回忆起第一次去偏远山村支教的场景。

满脑子都是南方辛辣美食的她,兴奋又期待的坐上绿皮车,历时三天两夜一路南下,当她拖着大皮箱到了村里,20岁的城里姑娘彻底的没了脾气。原来南方的蟑螂真的会飞,屋子旁边就是猪圈,躺在木板床上看到的也不是夜空和星星,而是成群的蚊子嗡嗡乱飞。这就是贫困山村的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跟近40度的高温抗争了半个月,她病倒了,得了肺炎在医院烧了20多天。

病好后走进教室,王丹阳才发现,原来从城镇到乡村的距离远不止3000公里,因为第一堂课她就被孩子问蒙了。当她指着黑板上的“apple”让四年级的学生跟她一起读,孩子们却一脸茫然,在下面叽叽喳喳的说:“嘞个老sei在说撒子?啷个读吗?是外国人迈?”

孩子们不知道王老师在说什么,以为她是外国人。语言问题成为了她和孩子之间最大的障碍。孩子们看不懂26个字母,她也听不懂重庆方言。所以最初的一个月,坐车、卖菜甚至在食堂打饭,王丹阳都在学方言。

终于有一天他们可以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切换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个班的小淘气不听课不学习,这可给她急坏了。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教会孩子26个字母很容易,让他们拥有梦想才是关键。于是王丹阳放下了书,干脆不讲英语了,她给孩子们看了几张图片,是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她的母校黑龙江大学、还有一些东北特产,孩子们突然鸦雀无声瞪大了眼睛问她:“这是哪儿啊?这是雪吗?”王丹阳说这是她的家乡,是涪陵外面的世界,你们要好好学习,参加高考考出大山,去尝一尝没吃过的锅包肉去打一次冰滑梯,那些没有体验过的风景和人生真的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去实现。孩子们点了点小脑袋,从那天起,她再也没有组织过一次课堂纪律,孩子们的成绩突飞猛进。

为了奖励他们,王丹阳做了一个心愿盒,用孩子们的话说,那是一个“魔法盒”,因为他们的愿望和烦恼王老师都会帮他们解决。有一天她收到这样一张秘密字条:“我只想过一次生日,我家很穷,10岁了,我从来没吃过生日蛋糕,更没人记得我的生日。”为了完成小妹妹的心愿,王丹阳给学校的留守儿童们过了一个集体生日。那天她提着大蛋糕和小礼物走进教室,当她切好蛋糕喂给妹妹吃的时候,妹妹抱着她哇的一声就哭了。小妹妹说:“姐姐,谢谢你,今天是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生日,谢谢你对我这么好,你不只是我的姐姐,还是我的妈妈”。那一瞬间,看着那些小朋友可爱的小脸儿,看着那一双双灿烂又忧伤的眼睛,王丹阳突然间明白了,孩子们的童年是多么的需要她!所以她想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孩子们争取更多一点的资源,让他们可以拥抱这个蓬勃的时代,追逐属于他们的希望和未来。

于是,除了基础教学外,王丹阳发起了“星帮涪”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拿出了本科期间积攒的奖学金、生活费、还有支教的扶贫补贴共七万元,并募集了近万元的书籍教具,全部捐给了她支教的两所学校,分别建立了“向日葵”和“儿童快乐家园”留守儿童帮扶基地。不仅在每天放学后的“四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功课,王丹阳还会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集体生日会、新年晚会、欢度六一联欢会等关爱活动,这里是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家园。南方的冬天潮湿阴冷,很多小孩穿着单薄,手上还生了冻疮,王丹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用生活费给特困儿童买了棉衣、棉鞋,还联系了当地妇联,和志愿者们一起为困境儿童编织围巾和帽子等暖冬物品。课下家访路上,王丹阳创立了自己的“萤火虫”基金,每月定期拿出一部分生活费,用来资助涪陵区特困儿童完成学业,直至目前,“萤火虫”基金已经资助了三名孩子。

不仅如此,王丹阳的公益项目还得到了涪陵区政府相关部门和慈善组织的关注,更多的爱像涟漪一样在荡漾开去,更多的好心人也从观望到参与,让更多孩子的成长中,少一些贫困的羁绊,多一丝前路的光明。

三、家乡疫情严峻,冲锋抗疫一线,使命担当扛在肩,党员先锋走在前。

2020年4月初,黑龙江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王丹阳每天浏览各种抗疫新闻,期间发现绥芬河物资告急,她丝毫没有犹豫的献了一份爱心,为绥芬河疫区捐款1000元。四月中旬家乡哈尔滨的疫情又严重了起来,她第一时间报名去共乐街道办做了一名志愿者。30天,90小时,她坚持为当地居民宣传、普及疫情知识,发放疫情防控防护设备,对进出小区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指导居民扫描龙江健康码等志愿服务工作,做好一名社区守护者。

四、不忘初心,坚定理想,参加宣讲十余场,传播青春正能量。

参加西部计划期间,王丹阳作为脱贫攻坚青年代表受邀参加了“重庆市纪念54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会上学习了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的重要讲话,重庆新闻联播、重庆日报、光明网对其进行宣传报道。作为重庆市团校“2019年青年大学习-青春榜样讲师团”讲师,她参加了重庆团市委和市团校组织的“青年大学习-新时代重庆市青年成长大讲堂”的宣讲达十余场,曾多次被重庆市华龙网、涪陵电视台等媒体做“脱贫攻坚青年代表”专访,并参与2019年重庆市西部计划宣传片、2020年黑龙江卫视扶贫公益节目《一路有你》的拍摄。

王丹阳经常说:我们可能成为不了太阳,但我们要始终向着光。能融入脱贫攻坚这样一场伟大的战役,是她的骄傲。从贵州到重庆,从黄泥土墙到崭新楼房,从一块玻璃到智能黑板,90后的她,用青春换来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信念,用奋斗托起孩子们振翅未来的梦想。因为有了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偏远地区的孩子才会多掌握多一种语言,拿到另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才会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志愿者走进大山,陪伴孩子们度过无数个没有星光的夜晚;才会有更多的人拥有改写命运的权利和超越父辈的可能。

现在,她暂时走下了讲台,以研究生的身份,走进了新的课堂。坐在课桌前,望向窗外的小树,她时常会想:远在山里的孩子们,现在也一定在绿荫下,爽朗读书。希望未来的每一年,她都能把老师的教诲,再继续讲给他们听,因为爱的故事还很长很长。

青春在扶贫攻坚中闪光,六年内,王丹阳志愿服务时长达3000余小时,授课学生800余人,募集物资善款10万余元,举办事迹报告会10余场累计5000余人受益。众多身份的背后是一颗奋斗的初心,众多数字的背后是一份不变的坚守,她在扶危济困、承担青年学子社会责任的道路上追梦逐梦,她在躬身实践、牢记青年党员使命担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