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苏正民事迹
候选人苏正民事迹
凉山阿苏:“彝”往无前,让青春为祖国绽放
苏正民,男,彝族,共青团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2018级本科生。
“毕业后,我要回凉山去,那里是我生命的根。我愿终我一生,为凉山更加美好,为同胞更加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这是苏正民在国旗下对祖国的告白。多年来,他始终尽其所能,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的誓言。
他是新思想的宣讲员。省级“金牌主讲人”,获奖视频拍客,线上引流近200万,线下宣讲30余场,用文字说真切体验,用影像展现时代变革,情怀祖国凝聚青春“正”能量。
他是新时代的志愿者。投身战疫服务,8次逆行捐献成分血,感召当地40余名青年响应;“火”线逆行,投身西昌火灾救援,连续高强度工作近百小时,身体力行展现青年担当。
他是求学路的筑梦人。饮水思源,勤工三载植梦凉山学子;青年担当,创建“阿依计划”帮助凉山贫困学子,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根植沃土站稳人“民”立场。
一、宣讲先锋,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正民来自四川凉山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爷爷原是奴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实行民主改革才分到土地,真正当家作主。父亲因家境贫寒小学三年级辍学,靠打零工养家糊口。在他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巨额债务,原本打算辍学的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重返学校并成为全村第一个考上“211”重点大学的学生。妹妹也于2019年考入大学,攻读自己喜爱的医学专业。
见证了凉山变化的他,始终不忘党和政府的帮助,并且立志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党的理论、政策方针传递给更多人。2017年高中毕业后,他受邀在母校川兴中学作了第一次宣讲,以《读书真好》为题,向来自凉山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宣讲党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宣讲结束后,一位高二的彝族女孩告诉他,原本因母亲去世准备辍学打工的她决定继续读书。这个女孩如今已成为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在读本科生,女孩的妹妹也将受到“阿依计划”的资助。
自那以后,他活跃在课堂上、坝子里、乡政府里开展各种宣讲活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为武汉、凉山等地的师生、干部、群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春告白祖国”“党的民族政策”“脱贫攻坚政策”线下宣讲30余场,在线观看阅读量近200万。其间,他连续三年寒暑假返乡为村民和中小学师生开展讲座16场,向彝族同胞宣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脱贫攻坚政策。同时,就读法学专业的他,学以致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辅以彝族习惯法,在彝乡开展法治宣传。总共为彝乡村民调解纠纷14起,为解决矛盾,让双方满意,一个事项往往要调解六七次,最长的一次耗费了整整三天时间。
为打通供给端与需求端,让宣讲实起来、细起来、活起来,他认真研读马列经典、学习新时代新思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始终从自己亲身经历入手,从乡民和青年关注的问题切入,让宣讲更加贴近需求,让故事更有感召力,让说理更有影响力。才大二的他,《共产党宣言》已经读了十余遍,《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读了两遍。他最喜欢的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三遍还不过瘾。同时,他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2017年7月创办了公众号“风土凉山”,拍摄制作《远山的呼唤·索玛花开》《艺术森林夏令营》《三峡烛光支教》《与爱同行励志班》等27部宣传视频,讲述凉山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宣传新时代理论成果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用凉山翻天覆地变化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画面,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党的声音在凉山、在青年中回响。
2019年,苏正民获得湖北省“百生讲坛”宣讲活动的“优秀主讲人”之“金牌主讲人”称号,参加了3次湖北高校共青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级优秀主讲人、示范巡讲活动,共吸引了41所高校的13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学习,线上总观看人数达125.4万。他创作的视频《凉山阿苏》获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第十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优秀奖;视频《凉山阿苏,索玛花开》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组织的“我爱我的祖国”微视频、摄影作品大奖赛中荣获微视频三等奖;视频作品《记住我的血型,忘记我的名字——90后彝族大学生苏正民的抗疫故事》已通过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活动初评,进入下一轮。
二、青春逆行,争做“疫”线最美志愿者
“感谢爱心志愿者!一起加油!注意自身安全!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位武汉市民在疫情期间发给苏正民的一条短信。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苏正民在网上看到了志愿者招募信息,第一时间报名了武汉市洪山区双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线上寻访和回访240多户居民,每天从早到晚60多通电话、5个多小时的沟通,了解居民的身心状况,关心是否有生活困难等。源于他的尽心竭力,居民们也积极配合他的工作,有的还会特意发来感谢短信,提醒他注意防护。
疫情尚未结束,凉山西昌又遇大火。森林火灾发生后,苏正民第一时间报名加入防火志愿者,投入到防火救援后勤保障工作中。作为第一批志愿者,他与49名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接待安抚19名烈士家属,参与烈士追悼会筹备工作,参与追悼会秩序维护和会场整理等,连续五天高强度工作92个小时。工作中,他能吃苦、肯付出、敢担当,也给烈士家属和工作人员留下了印象。
受疫情影响,各地血站血液库存告急。苏正民以“热血”的方式支援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彝乡,大家普遍对献血有误解,捐献的人很少,疫情期间缺血情况更加严重。每年3次以上无偿献血,他与血站工作人员十分熟识,一旦库存告急,只要工作人员通知他,他总会毫不犹豫地答应。2020年1月21日至今,他总共8次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心血站无偿捐献成分血,每次献血他都需要骑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献血站。而这个实情他并没有告诉母亲,每次都是找各种理由瞒着母亲去献血。因为,献血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也是艰难的“逆行”。2017年高中毕业后,苏正民第一次献血回到家,把献血证给母亲看,母亲看到后却失声痛哭,并严厉呵斥他。原来苏正民的父亲在年轻时因家庭贫困卖血,后来父亲30多岁就离世,因此母亲对献血一直有误解。即便如此,他奉献“热血”的初衷与行动也从来没有动摇和改变。他的相关事迹《记住我的血型,忘记我的名字》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中新网湖北新闻、楚天都市报、微言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一个带着妹妹献血的彝族大学生》等文章被“今日献血”“每日献血”等公众号转载。
疫情期间苏正民不但和妹妹一起登记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还发起了“凉山阿依三献计划”,积极科普“三献”知识,影响更多的青年人参与献血、献造血干细胞与遗体器官捐献活动。他表示,等回武汉了,还要申请骨髓捐赠登记,实现自己的“三献”目标。在他的影响下,疫情期间,妹妹、老师、同学、朋友等40余人加入“三献”的行列。曾对献血畏惧抵触的彝族青年阿平木达在疫情期间也3次参与无偿献血,主动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协议,登记骨髓捐献。
目前,身在凉山的苏正民依然一边兼职养家,一边开展志愿服务。他说他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他会始终情怀祖国、踏实做事,用自己的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三、心系凉山,植梦彝乡阿依照亮上学路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用教育为扶贫助力,才能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书记对凉山的牵挂与嘱托,苏正民不但印刻在心上,更落实在行动中。
“我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在新时代学习、成长的平台,我也想尽我所能回馈家乡,帮助像我一样的彝族孩子。”高中毕业后,苏正民不遗余力投身凉山教育扶贫事业。2017年,他将来自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棉被、书籍等亲自送至凉山喜德的村民手中。2018年他在北京邮电大学读预科时担任了民族教育学院志愿者协会会长,组织志愿者将军训的700套军训服装和其他衣物一起捐给了凉山美姑的村民。
他长期担任多项公益项目志愿者,先后担任艾特公益北京二组的组长、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第一课堂”公益项目大学生讲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凉山艺术森林”项目长期志愿者、凉山州教育基金会与三峡集团的“三峡烛光支教”志愿者、薪火公益志愿者。他还长期无偿为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拍摄制作公益宣传片。三年来,他为凉山累计志愿服务2196小时。
苏正民连续三年参与凉山暑期支教,担任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公益讲师,在凉山多所学校向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将知识与梦想传递给家乡的孩子们,鼓励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将来走出大山,回报社会。彝族青年陈俊名在他的影响下也投身凉山艺术森林、三峡支教等凉山教育扶贫公益事业。
“阿依”在彝语里是孩子的意思,为了帮助凉山贫困学子,他学以致用,借鉴保险学课堂的专业知识,组织发起了“凉山阿依助学计划”。“每天节约1元,在校10个月就可以节约300元,3个人每年可以资助一名凉山贫困学子。”从最初创建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70人,“凉山阿依助学计划”的参与者多半是90后大学生,也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师、校友及其他爱心人士。助学计划分工明确、运行有序,苏正民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对每一位资助人选进行面对面家访。目前,“阿依助学计划”已经帮扶了6名学生,疫情结束后将进一步扩大资助面,预计资助20-25名凉山的贫困学子。
2020年4月,苏正民与法学院志愿者协会一同发起了“阿依森林”项目,将长期为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特尔果乡中心校全校12个班级提供学习用品等物资,还将为勤奋学习、家庭贫困的凉山孩子提供学杂费补助和奖学金。疫情期间,他一边打工偿还家庭债务,一边用自己兼职的工资提前垫付受助学生的助学金,同时联系公益组织与爱心人士,为凉山贫困学子解决生活经济的困难,正如当年那些为他伸出援手的爱心人士一样。
尽管生活给予了他许多磨难,但每次挫折都让他愈加坚毅。他以“凉山野玫瑰”自称,心系凉山、饮水思源、爱国力行,他将坚持以文为戎,发青年之声;以行证道,担时代使命;以奋斗之我,投身强国伟业,“彝”往无前,让青春为祖国绽放。
苏正民,男,彝族,共青团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2018级本科生。
“毕业后,我要回凉山去,那里是我生命的根。我愿终我一生,为凉山更加美好,为同胞更加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这是苏正民在国旗下对祖国的告白。多年来,他始终尽其所能,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的誓言。
他是新思想的宣讲员。省级“金牌主讲人”,获奖视频拍客,线上引流近200万,线下宣讲30余场,用文字说真切体验,用影像展现时代变革,情怀祖国凝聚青春“正”能量。
他是新时代的志愿者。投身战疫服务,8次逆行捐献成分血,感召当地40余名青年响应;“火”线逆行,投身西昌火灾救援,连续高强度工作近百小时,身体力行展现青年担当。
他是求学路的筑梦人。饮水思源,勤工三载植梦凉山学子;青年担当,创建“阿依计划”帮助凉山贫困学子,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根植沃土站稳人“民”立场。
一、宣讲先锋,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正民来自四川凉山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爷爷原是奴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实行民主改革才分到土地,真正当家作主。父亲因家境贫寒小学三年级辍学,靠打零工养家糊口。在他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留下巨额债务,原本打算辍学的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重返学校并成为全村第一个考上“211”重点大学的学生。妹妹也于2019年考入大学,攻读自己喜爱的医学专业。
见证了凉山变化的他,始终不忘党和政府的帮助,并且立志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党的理论、政策方针传递给更多人。2017年高中毕业后,他受邀在母校川兴中学作了第一次宣讲,以《读书真好》为题,向来自凉山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宣讲党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宣讲结束后,一位高二的彝族女孩告诉他,原本因母亲去世准备辍学打工的她决定继续读书。这个女孩如今已成为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在读本科生,女孩的妹妹也将受到“阿依计划”的资助。
自那以后,他活跃在课堂上、坝子里、乡政府里开展各种宣讲活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为武汉、凉山等地的师生、干部、群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春告白祖国”“党的民族政策”“脱贫攻坚政策”线下宣讲30余场,在线观看阅读量近200万。其间,他连续三年寒暑假返乡为村民和中小学师生开展讲座16场,向彝族同胞宣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脱贫攻坚政策。同时,就读法学专业的他,学以致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辅以彝族习惯法,在彝乡开展法治宣传。总共为彝乡村民调解纠纷14起,为解决矛盾,让双方满意,一个事项往往要调解六七次,最长的一次耗费了整整三天时间。
为打通供给端与需求端,让宣讲实起来、细起来、活起来,他认真研读马列经典、学习新时代新思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始终从自己亲身经历入手,从乡民和青年关注的问题切入,让宣讲更加贴近需求,让故事更有感召力,让说理更有影响力。才大二的他,《共产党宣言》已经读了十余遍,《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读了两遍。他最喜欢的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三遍还不过瘾。同时,他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2017年7月创办了公众号“风土凉山”,拍摄制作《远山的呼唤·索玛花开》《艺术森林夏令营》《三峡烛光支教》《与爱同行励志班》等27部宣传视频,讲述凉山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宣传新时代理论成果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用凉山翻天覆地变化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画面,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党的声音在凉山、在青年中回响。
2019年,苏正民获得湖北省“百生讲坛”宣讲活动的“优秀主讲人”之“金牌主讲人”称号,参加了3次湖北高校共青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级优秀主讲人、示范巡讲活动,共吸引了41所高校的1300余名师生代表现场学习,线上总观看人数达125.4万。他创作的视频《凉山阿苏》获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第十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优秀奖;视频《凉山阿苏,索玛花开》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组织的“我爱我的祖国”微视频、摄影作品大奖赛中荣获微视频三等奖;视频作品《记住我的血型,忘记我的名字——90后彝族大学生苏正民的抗疫故事》已通过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活动初评,进入下一轮。
二、青春逆行,争做“疫”线最美志愿者
“感谢爱心志愿者!一起加油!注意自身安全!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位武汉市民在疫情期间发给苏正民的一条短信。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苏正民在网上看到了志愿者招募信息,第一时间报名了武汉市洪山区双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线上寻访和回访240多户居民,每天从早到晚60多通电话、5个多小时的沟通,了解居民的身心状况,关心是否有生活困难等。源于他的尽心竭力,居民们也积极配合他的工作,有的还会特意发来感谢短信,提醒他注意防护。
疫情尚未结束,凉山西昌又遇大火。森林火灾发生后,苏正民第一时间报名加入防火志愿者,投入到防火救援后勤保障工作中。作为第一批志愿者,他与49名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接待安抚19名烈士家属,参与烈士追悼会筹备工作,参与追悼会秩序维护和会场整理等,连续五天高强度工作92个小时。工作中,他能吃苦、肯付出、敢担当,也给烈士家属和工作人员留下了印象。
受疫情影响,各地血站血液库存告急。苏正民以“热血”的方式支援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彝乡,大家普遍对献血有误解,捐献的人很少,疫情期间缺血情况更加严重。每年3次以上无偿献血,他与血站工作人员十分熟识,一旦库存告急,只要工作人员通知他,他总会毫不犹豫地答应。2020年1月21日至今,他总共8次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心血站无偿捐献成分血,每次献血他都需要骑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献血站。而这个实情他并没有告诉母亲,每次都是找各种理由瞒着母亲去献血。因为,献血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也是艰难的“逆行”。2017年高中毕业后,苏正民第一次献血回到家,把献血证给母亲看,母亲看到后却失声痛哭,并严厉呵斥他。原来苏正民的父亲在年轻时因家庭贫困卖血,后来父亲30多岁就离世,因此母亲对献血一直有误解。即便如此,他奉献“热血”的初衷与行动也从来没有动摇和改变。他的相关事迹《记住我的血型,忘记我的名字》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中新网湖北新闻、楚天都市报、微言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一个带着妹妹献血的彝族大学生》等文章被“今日献血”“每日献血”等公众号转载。
疫情期间苏正民不但和妹妹一起登记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还发起了“凉山阿依三献计划”,积极科普“三献”知识,影响更多的青年人参与献血、献造血干细胞与遗体器官捐献活动。他表示,等回武汉了,还要申请骨髓捐赠登记,实现自己的“三献”目标。在他的影响下,疫情期间,妹妹、老师、同学、朋友等40余人加入“三献”的行列。曾对献血畏惧抵触的彝族青年阿平木达在疫情期间也3次参与无偿献血,主动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协议,登记骨髓捐献。
目前,身在凉山的苏正民依然一边兼职养家,一边开展志愿服务。他说他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他会始终情怀祖国、踏实做事,用自己的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三、心系凉山,植梦彝乡阿依照亮上学路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用教育为扶贫助力,才能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书记对凉山的牵挂与嘱托,苏正民不但印刻在心上,更落实在行动中。
“我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在新时代学习、成长的平台,我也想尽我所能回馈家乡,帮助像我一样的彝族孩子。”高中毕业后,苏正民不遗余力投身凉山教育扶贫事业。2017年,他将来自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棉被、书籍等亲自送至凉山喜德的村民手中。2018年他在北京邮电大学读预科时担任了民族教育学院志愿者协会会长,组织志愿者将军训的700套军训服装和其他衣物一起捐给了凉山美姑的村民。
他长期担任多项公益项目志愿者,先后担任艾特公益北京二组的组长、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第一课堂”公益项目大学生讲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凉山艺术森林”项目长期志愿者、凉山州教育基金会与三峡集团的“三峡烛光支教”志愿者、薪火公益志愿者。他还长期无偿为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公益项目拍摄制作公益宣传片。三年来,他为凉山累计志愿服务2196小时。
苏正民连续三年参与凉山暑期支教,担任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公益讲师,在凉山多所学校向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将知识与梦想传递给家乡的孩子们,鼓励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将来走出大山,回报社会。彝族青年陈俊名在他的影响下也投身凉山艺术森林、三峡支教等凉山教育扶贫公益事业。
“阿依”在彝语里是孩子的意思,为了帮助凉山贫困学子,他学以致用,借鉴保险学课堂的专业知识,组织发起了“凉山阿依助学计划”。“每天节约1元,在校10个月就可以节约300元,3个人每年可以资助一名凉山贫困学子。”从最初创建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70人,“凉山阿依助学计划”的参与者多半是90后大学生,也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师、校友及其他爱心人士。助学计划分工明确、运行有序,苏正民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对每一位资助人选进行面对面家访。目前,“阿依助学计划”已经帮扶了6名学生,疫情结束后将进一步扩大资助面,预计资助20-25名凉山的贫困学子。
2020年4月,苏正民与法学院志愿者协会一同发起了“阿依森林”项目,将长期为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特尔果乡中心校全校12个班级提供学习用品等物资,还将为勤奋学习、家庭贫困的凉山孩子提供学杂费补助和奖学金。疫情期间,他一边打工偿还家庭债务,一边用自己兼职的工资提前垫付受助学生的助学金,同时联系公益组织与爱心人士,为凉山贫困学子解决生活经济的困难,正如当年那些为他伸出援手的爱心人士一样。
尽管生活给予了他许多磨难,但每次挫折都让他愈加坚毅。他以“凉山野玫瑰”自称,心系凉山、饮水思源、爱国力行,他将坚持以文为戎,发青年之声;以行证道,担时代使命;以奋斗之我,投身强国伟业,“彝”往无前,让青春为祖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