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候选人常华仁事迹
候选人常华仁事迹
情满高原 战“疫”青春
支教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西南民族大学 常华仁
个人简介
常华仁,中共党员,壮族,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9年12月,其所在的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因参与藏区教育扶贫曾受到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回信表扬。
主要获奖(省级以上)
1、2020年获评团中央“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2、2019年获评四川省2019届优秀大学毕业生;
3、2018年获评团中央学校部2018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通讯员;
4、2018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5、2018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事迹材料
“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揣崇高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藏区,义无反顾地投身支教事业,给红原县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梦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12月16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在给常华仁他们团队的回信中写道。作为学校“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常华仁把青春挥洒在脱贫攻坚一线,扎根在海拔3507米高原,他在支教地大力实施和推进扶智、扶贫、扶心的“三扶”教育工程,用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努力用实际行动画好民族团结的“同心圆”,情满高原行动在藏区教育扶贫一线。
情满藏区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拔穷根的关键在教育”。常华仁行走在雪域高原,不畏严寒,不怕艰苦,助推藏区的教育扶贫事业。
资助扶贫。红原县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作为团长的他,努力奔走,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先后为红原县设立33万元“格桑花”奖助学金,帮助红原县孤儿20余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100余名。为了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他设立了高原“爱心书屋”;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他捐赠500个“爱心清洁包”。他还对学校孤儿开展“格桑花”爱心“1+1”帮扶行动,给他们捐赠书包、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发起了“暖冬行动”爱心捐助活动,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受益学生1000余人,帮助困难学生家庭10余户,累计捐赠物资及奖学金达60万余元。活动受到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支教扶智。他立志用青春汗水灌溉雪域高原的教育扶贫事业,让更多的牧区家庭“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他每天和善良淳朴的藏族孩子在一起,给他们上课,陪他们温习,为他们批改作业,进行课外辅导。就这样,他的一些学生从刚开始的不想学到后面的主动学,成绩逐年提高。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其中,有一个叫克丹的藏族男孩让他印象深刻。克丹的梦想就是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他是一名体育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常华仁就义无反顾的担起了这个责任,每个周末都到学校为他进行4个小时左右的义务补课和作业辅导。经过一年左右的陪伴,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提升,克丹慢慢有了考上大学的信心。
青春助力疫情防控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聚焦抗击疫情,积极组织和参加系列志愿活动,从“净土阿坝”到“圣洁甘孜”,用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为抗疫贡献力量。
“情暖高原 助力防疫”。“学生不能按时复学,这可怎么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四川省阿坝州红原中学的开学日期一延再延,这让常华仁焦灼不已,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原中学支教老师。红原支教的日子也让他与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常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疫情期间,他收到不少学生发来的信息。“特别是高三学生,时间很紧迫,他们生怕跟不上学习,与大学失之交臂。”他心里盘算,“能不能把支教搬到线上?”2月16日,他以“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的名义,给学生发出了第一封信,激励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练好内功。他与学生许下约定:“冬将尽,春可期,待春日,疫已除。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他联系了学校的其他志愿者,为班里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辅导。
“当时,防疫物资非常紧张,偏远的小县城里更是买不到。”为了保障开学后学生们能顺利返校,他“未雨绸缪”,在民大研支团微信群里发出爱心捐募倡议,为红原藏族学生筹措防疫物资。他自己也主动拿出了工资,在当时防疫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不厌其烦地联系商家,最终为红原中学筹措到了消毒喷雾器、84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卫生手套等防疫物资。
3月9日,是四川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课的第一天,他走上讲台,为红原中学350余名同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他以最美逆行者、硬核力量、志愿者等关键词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抗击疫情以来,广大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科学家冲锋在前、志愿者挥洒青春的点滴感人瞬间。他还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学生在苦难中不辍学习,励志成才。
“手拉手”志愿服务。甘孜州道孚县是四川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重灾区。为了让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从3月3日开始,他组织了学校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10余名道孚县医护工作人员子女开展“手拉手”志愿服务,持续陪伴这些孩子53天,累计授课600余节,覆盖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阶段的10余门科目,总计志愿服务时长600余小时。活动中,他既是参与者,更是策划者,每天为学生备课、筹划活动、协调上课,需要花费8个小时。“有时候感觉非常疲惫,但是看到一线医护人员那种工作状态,我这点累算得了什么呢?”针对医护人员子女的特点,他将志愿服务项目细化为情感陪伴、学业帮扶、主题教育三大模块,还借助西南民大的学科优势,在网络授课中融入了藏文教学,让藏族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他在抗击疫情期间的相关工作,多次受到中青网、中国青年志愿者、四川新闻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常华仁是一名来自广西的壮族男孩,从来没到过高原地区。刚到红原时,虽然才九月,红原却冰天雪地。高原给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常华仁出了难题:气候寒冷,却没有暖气;高原缺氧,晚上头痛难入睡;资源十分匮乏……都是90后,谁还不是个宝宝呢?以为他会退缩,然而没有。因为这时候,他看到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小脸晒的红黑,小手皴裂,眼神怯生生却无比清澈,透着好奇和渴望。他们的眼神让常华仁想起了自己在出征仪式上的誓言,他是来自民族高校的志愿者,为民族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希望和力量,他责无旁贷,愿做一朵格桑花,在雪域高原扎根绽放!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深深的烙刻在常华仁的心里。
这样的想法不是一时冲动萌发的,本科期间,在西南民族大学“和合偕习 自信自强”校训精神的熏陶下,他就用行动感染身边的同学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在各族青年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围绕民族地区创业教育、民族高校志愿服务等内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他先后组织班长、团支书、宣传委员理论学习30余次,为同学编印“各族青年大讲堂”学习资料6册,为新生班级讲授《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团课30余次。
初到藏区,常华仁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推进藏族学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融合。他积极打造“思想扶心”工程,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在瓦切镇日干乔湿地为各族学子讲授一场生动团课,通过重走长征路、听红军长征历史、重温入团誓词等形式,激发雪域高原学子“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爱党爱国热情。他以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新路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获批国家级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结合国家“扶贫日”宣传,他为学生讲授 “扶贫日”主题团课,详解脱贫攻坚重要意义,揭示民族地区发展变化。
多年如一日,常华仁矢志奉献,用实干奋斗为藏区脱贫攻坚奉献光和热,用支教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他们团队写给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信里所言,“我们愿做一朵格桑花,在雪域高原扎根绽放!格桑花年年盛放高原,梦想的种子代代相传。我们是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我们将牢记誓言,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服务,用我们的勇敢和坚定带给牧区孩子信心和力量,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带给草原文明和希望!”
支教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材料
西南民族大学 常华仁
个人简介
常华仁,中共党员,壮族,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9年12月,其所在的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因参与藏区教育扶贫曾受到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回信表扬。
主要获奖(省级以上)
1、2020年获评团中央“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2、2019年获评四川省2019届优秀大学毕业生;
3、2018年获评团中央学校部2018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通讯员;
4、2018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5、2018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事迹材料
“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揣崇高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藏区,义无反顾地投身支教事业,给红原县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梦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12月16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在给常华仁他们团队的回信中写道。作为学校“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常华仁把青春挥洒在脱贫攻坚一线,扎根在海拔3507米高原,他在支教地大力实施和推进扶智、扶贫、扶心的“三扶”教育工程,用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努力用实际行动画好民族团结的“同心圆”,情满高原行动在藏区教育扶贫一线。
情满藏区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拔穷根的关键在教育”。常华仁行走在雪域高原,不畏严寒,不怕艰苦,助推藏区的教育扶贫事业。
资助扶贫。红原县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作为团长的他,努力奔走,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先后为红原县设立33万元“格桑花”奖助学金,帮助红原县孤儿20余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100余名。为了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他设立了高原“爱心书屋”;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他捐赠500个“爱心清洁包”。他还对学校孤儿开展“格桑花”爱心“1+1”帮扶行动,给他们捐赠书包、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发起了“暖冬行动”爱心捐助活动,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受益学生1000余人,帮助困难学生家庭10余户,累计捐赠物资及奖学金达60万余元。活动受到新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
支教扶智。他立志用青春汗水灌溉雪域高原的教育扶贫事业,让更多的牧区家庭“一人成才、全家脱贫”。他每天和善良淳朴的藏族孩子在一起,给他们上课,陪他们温习,为他们批改作业,进行课外辅导。就这样,他的一些学生从刚开始的不想学到后面的主动学,成绩逐年提高。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其中,有一个叫克丹的藏族男孩让他印象深刻。克丹的梦想就是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他是一名体育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没有兴趣。常华仁就义无反顾的担起了这个责任,每个周末都到学校为他进行4个小时左右的义务补课和作业辅导。经过一年左右的陪伴,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提升,克丹慢慢有了考上大学的信心。
青春助力疫情防控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聚焦抗击疫情,积极组织和参加系列志愿活动,从“净土阿坝”到“圣洁甘孜”,用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为抗疫贡献力量。
“情暖高原 助力防疫”。“学生不能按时复学,这可怎么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四川省阿坝州红原中学的开学日期一延再延,这让常华仁焦灼不已,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原中学支教老师。红原支教的日子也让他与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常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疫情期间,他收到不少学生发来的信息。“特别是高三学生,时间很紧迫,他们生怕跟不上学习,与大学失之交臂。”他心里盘算,“能不能把支教搬到线上?”2月16日,他以“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的名义,给学生发出了第一封信,激励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练好内功。他与学生许下约定:“冬将尽,春可期,待春日,疫已除。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他联系了学校的其他志愿者,为班里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辅导。
“当时,防疫物资非常紧张,偏远的小县城里更是买不到。”为了保障开学后学生们能顺利返校,他“未雨绸缪”,在民大研支团微信群里发出爱心捐募倡议,为红原藏族学生筹措防疫物资。他自己也主动拿出了工资,在当时防疫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不厌其烦地联系商家,最终为红原中学筹措到了消毒喷雾器、84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卫生手套等防疫物资。
3月9日,是四川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课的第一天,他走上讲台,为红原中学350余名同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他以最美逆行者、硬核力量、志愿者等关键词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抗击疫情以来,广大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科学家冲锋在前、志愿者挥洒青春的点滴感人瞬间。他还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学生在苦难中不辍学习,励志成才。
“手拉手”志愿服务。甘孜州道孚县是四川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重灾区。为了让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从3月3日开始,他组织了学校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10余名道孚县医护工作人员子女开展“手拉手”志愿服务,持续陪伴这些孩子53天,累计授课600余节,覆盖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等各阶段的10余门科目,总计志愿服务时长600余小时。活动中,他既是参与者,更是策划者,每天为学生备课、筹划活动、协调上课,需要花费8个小时。“有时候感觉非常疲惫,但是看到一线医护人员那种工作状态,我这点累算得了什么呢?”针对医护人员子女的特点,他将志愿服务项目细化为情感陪伴、学业帮扶、主题教育三大模块,还借助西南民大的学科优势,在网络授课中融入了藏文教学,让藏族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他在抗击疫情期间的相关工作,多次受到中青网、中国青年志愿者、四川新闻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常华仁是一名来自广西的壮族男孩,从来没到过高原地区。刚到红原时,虽然才九月,红原却冰天雪地。高原给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常华仁出了难题:气候寒冷,却没有暖气;高原缺氧,晚上头痛难入睡;资源十分匮乏……都是90后,谁还不是个宝宝呢?以为他会退缩,然而没有。因为这时候,他看到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小脸晒的红黑,小手皴裂,眼神怯生生却无比清澈,透着好奇和渴望。他们的眼神让常华仁想起了自己在出征仪式上的誓言,他是来自民族高校的志愿者,为民族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希望和力量,他责无旁贷,愿做一朵格桑花,在雪域高原扎根绽放!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深深的烙刻在常华仁的心里。
这样的想法不是一时冲动萌发的,本科期间,在西南民族大学“和合偕习 自信自强”校训精神的熏陶下,他就用行动感染身边的同学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在各族青年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围绕民族地区创业教育、民族高校志愿服务等内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作为学院学生会主席,他先后组织班长、团支书、宣传委员理论学习30余次,为同学编印“各族青年大讲堂”学习资料6册,为新生班级讲授《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团课30余次。
初到藏区,常华仁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推进藏族学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融合。他积极打造“思想扶心”工程,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在瓦切镇日干乔湿地为各族学子讲授一场生动团课,通过重走长征路、听红军长征历史、重温入团誓词等形式,激发雪域高原学子“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爱党爱国热情。他以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新路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获批国家级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结合国家“扶贫日”宣传,他为学生讲授 “扶贫日”主题团课,详解脱贫攻坚重要意义,揭示民族地区发展变化。
多年如一日,常华仁矢志奉献,用实干奋斗为藏区脱贫攻坚奉献光和热,用支教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他们团队写给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信里所言,“我们愿做一朵格桑花,在雪域高原扎根绽放!格桑花年年盛放高原,梦想的种子代代相传。我们是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志愿者服务队,我们将牢记誓言,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服务,用我们的勇敢和坚定带给牧区孩子信心和力量,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带给草原文明和希望!”